本报记者 李晓彤 | 2025年5月10日
在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中心小学的3D建模课堂上,12岁的王雨欣正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设计自己的"未来家园"。距离县城38公里的这所农村小学,如今拥有全县首个全息投影实验室,这得益于长三角推行的"县域教育共同体"改革。
教育共同体的裂变效应
2022年起,沪苏浙皖四省市联合启动"教育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核心举措是将县域内所有学校组建成3-5个教育共同体,每个共同体由1所城区优质校担任领航校,辐射3所乡镇中心校和8所村小。
"我们共同体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学段。"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安吉分部负责人陈明介绍,"集团内教师流动率超过25%,今年有32位名师到村小驻校任教。"这种"毛细血管"式的人才渗透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下沉。
在安吉县第三教育共同体智慧调度中心,大屏实时显示着成员校的课堂动态。通过5G专网,山川乡中心小学可与杭州求是小学进行实时互动教学。数据显示,共同体模式实施后,成员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教研活动的频次提升300%,学生综合素质优良率从67%跃升至89%。
智慧校园的乡土实践
走进江苏溧阳社渚镇明觉小学,AI教务助理"小智"正在生成个性化作业方案。该校作为省级智慧校园示范点,构建了"教学云+数据中台+智能终端"三位一体系统。
"系统能自动识别学生知识盲区,针对性推送学习资源。"校长周文斌展示着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教师备课效率提升40%,学情分析精确度达到91%。更可贵的是,这些技术方案充分考虑乡村实际,支持离线模式和低带宽运行。
在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小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83%。该校引入的智能情感陪伴系统,通过分析200多个微表情参数,能及时发现心理异常学生。三年间,学生心理问题主动求助率从12%升至47%,校园欺凌事件下降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