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思远) 在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场,来自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斩获金奖。这个由职校生创造的科技成果,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并实现产业化生产。这既是《职业教育法》修订实施两周年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革命"转型的缩影。
一、新法实施催生产教融合新生态
随着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定位得到法律确认。广东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154家"专精特新"企业共建的"现场工程师学院",开创了"入学即入职"的培养模式。"我们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学生大三就能胜任技术主管岗位。"某智能制造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表示。
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认证体系正在完善。在江苏常州,政企校共建的"智能制造双创园区"已孵化23家科技企业,职业院校教师可保留编制参与创业。"这种'旋转门'机制打通了人才流动壁垒。"园区负责人介绍道。数据显示,全国已培育524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覆盖战略新兴产业全领域。
二、职业本科教育破冰前行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24届毕业生招聘会上,航天某研究院开出25万元年薪争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作为全国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其课程设置突出"技术复合性":智能控制专业需同时掌握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大数据分析技能。"我们的毕业生既有技师证书又有学士学位,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校长孙晓云说。
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跨境电商学院联合阿里巴巴开发"数字贸易"微专业,学生需完成跨境直播、独立站运营等实战项目。"这种培养模式使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实现'零时差'对接。"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专家指出。
三、大赛体系锻造大国工匠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形成"校赛-省赛-国赛-世赛"四级体系。在2023年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代表团在工业设计技术、云计算等项目摘得12金,获奖选手多来自职业院校。"参赛经历让我系统掌握了精密加工的全流程工艺。"数控车项目金牌得主陈志强说,他现已成为某军工企业的技术骨干。
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在山东青岛,23名高铁焊接工人通过"新八级工"评审获得特级技师职称,享受与正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这打破了职业发展'天花板',让技术工人有了清晰的晋升通道。"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观念革新中的现实挑战
尽管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但某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仍有61%的家长认为职校是"考不上高中的无奈选择"。对此,教育部启动"职教名师名校名专业"建设工程,通过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正发挥独特作用。四川凉山州实施的"彝绣传承人培养计划",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带动5000多名彝族妇女居家就业。"职业教育不仅要服务产业升级,更要成为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的创新力量。"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专家强调。
面对智能化转型浪潮,职业教育如何保持前瞻性?人社部2024年发布的《未来技能趋势报告》指出:到2030年,56%的现有职业技能将被重构。"我们正开发'人工智能+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的技术技能人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