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人工智能与全球化浪潮的交织下,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深刻变革。近日,国内知名教育机构睿诺思教育宣布启动“未来人才素养计划”,通过“AI+OMO”(人工智能与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构建覆盖K12全学段的素养培育体系。该计划不仅聚焦学科能力提升,更以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实践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目标,试图为中国青少年打造面向未来的学习场景。

一、破解“高分低能”困局: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

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曾明确指出,需“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推动教学方式转型”。而据睿诺思教研院发布的《中国青少年核心素养发展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7%的中学生表示“对课堂外的真实问题解决缺乏信心”,52%的家长认为“现有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的课堂长期停留在‘教师讲、学生记’的工业化模式,这与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睿诺思教育首席课程设计师王澜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人才素养计划”旨在通过三个维度重构学习路径:

  1. 学科融合项目制学习(PBL):例如将数学建模与环境保护结合,学生需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城市垃圾分类优化方案;
  2. AI驱动个性化学习系统:基于认知科学算法,为每位学生生成“学习画像”,动态调整难度与知识图谱;
  3. 全球议题研讨社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设线上论坛,鼓励青少年就气候变化、科技伦理等议题展开跨国对话。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明辉评价称:“这种将学术能力与社会关切结合的设计,有望打破学科壁垒,真正培养‘知行合一’的创新型人才。”

二、科技赋能:让教育回归“人的温度”

在睿诺思北京海淀示范校区,记者体验了其自主研发的“智慧教室”系统:教师授课时,AI助教实时分析学生表情与答题数据,生成课堂专注度热力图;课后,系统自动推送分层习题,并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匹配“双师辅导”(线上名师+线下教师)。

“技术不该替代教师,而是解放教师。”睿诺思教育科技事业部负责人张磊透露,其AI系统已通过ISO/IEC 24089国际算法伦理认证,“例如系统会刻意保留10%的‘错误推导’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发现逻辑漏洞,这比直接给出正确答案更有价值。”

家长的反馈印证了该模式的成效。海淀区六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提到:“孩子过去补课总是被动听课,现在他会主动查阅资料,和同学争论‘如何用统计学验证广告真实性’,这种变化让我惊喜。”

三、争议与挑战:普惠性如何实现?

尽管创新成果显著,质疑声依然存在。目前睿诺思的“未来人才素养计划”仅在一线城市试点,年均费用约5万元,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教育公平问题成为舆论焦点。

对此,睿诺思CEO周扬回应称:“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通过三方面推动普惠化:第一,向公立学校捐赠课程资源与师资培训服务;第二,开发低成本的‘素养盒子’产品,内含实验器材与项目制学习手册;第三,设立乡村教育奖学金,每年资助1000名欠发达地区学生参与在线课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提醒:“教育创新需警惕沦为商业噱头。只有将前沿理念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化方案,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进步。”

四、结语:一场教育范式的长期实验

从“提分工具”到“素养孵化器”,睿诺思的转型折射出中国教育市场的深层变革。其成败或许需要十年方能验证,但这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验,无疑为行业提供了宝贵样本。

收缩
  • 电话咨询

  • 0108646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