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所乡村小学,48岁的数学教师李建国通过睿诺思教育的“双师课堂”系统,与北京学生同上一节“几何中的民族文化”课。这得益于睿诺思最新启动的“乡村教师灯塔计划”——一项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公益项目。
一、数字鸿沟下的教育困境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数据,2023年我国城镇中小学教师硕士学历占比为19%,而乡村地区仅为3.2%。硬件设施差距之外,教学理念与资源的代差更为严峻。云南楚雄某乡村中学校长坦言:“我们不缺投影仪,但缺乏能设计项目制课程的老师。”
睿诺思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吴菲表示:“‘灯塔计划’不是简单的设备捐赠,而是构建‘资源+培训+社群’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我们相信,赋能一位教师,相当于照亮数百名学生的未来。”
二、计划实施:三层赋能体系
-
云端资源库建设
睿诺思联合北师大教研团队,开发适配乡村学情的教学资源包。例如初中物理课程以农用机械为案例讲解力学,历史课融入少数民族口述史研究。所有资源支持离线下载,解决网络不稳定问题。 -
OMO教师研修体系
通过“90天成长营”模式,乡村教师每月参加两次线上直播课,学习差异化教学策略;每周完成一个微课实践任务,如“用本地植物设计生物课作业”;每季度赴城市基地校开展沉浸式教研。 -
县域学习共同体
在四川凉山、甘肃定西等地区,睿诺思搭建县域教师协作平台。获得“灯塔认证”的骨干教师可申请专项基金,自主发起教学创新项目。例如宁夏固原的王老师开发了“用方言童谣学古诗”课程,惠及27所村小。
三、案例:一位乡村教师的蜕变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语文教师刘慧娟,曾是“灯塔计划”首期学员。过去她的课堂以背诵为主,如今她引导学生拍摄“家乡红色文化微纪录片”,并指导学生作品获得全国青少年融媒体大赛银奖。“以前觉得创新教育是城里学校的专利,现在我相信乡村孩子同样能发出光芒。”刘老师说。
四、可持续性挑战与社会协同
尽管取得初步成效,项目的可持续性仍存隐忧。部分乡村教师反映:“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此外,如何避免公益项目因企业战略调整而中断,亦是外界关注焦点。
睿诺思对此提出“公益伙伴生态圈”方案:联合高校提供学分认证激励教师参与,与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合作设立专项基金,并计划推动受助教师以“接力”形式培训同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玉梅表示:“企业参与教育公益需兼顾社会责任与专业边界。‘灯塔计划’的‘授人以渔’模式具有借鉴意义,但其效果需通过第三方评估持续跟踪。”
五、结语:教育公平的长路微光
截至2024年11月,“灯塔计划”已覆盖中西部14省份的2300余所乡村学校。虽然无法瞬间填平所有差距,但这些如星火般的努力,正悄然编织着中国教育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