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时钟滴答,高考进入最后72小时倒计时。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如何将心理状态调整至巅峰?如何确保临场发挥如常甚至超常?心起点家庭教育服务中心整合资深名师、心理专家及优秀往届生经验,精心打造这份涵盖学科精要、心理建设、健康管理及考场实战的“决胜72小时”全攻略,为2025届考生保驾护航。
一、分科精研:把握核心,高效提能
1. 语文:重基础、练手感、备素材
- 基础再夯实: 快速过一遍必备古诗文默写(尤其易错字)、常见病句类型、高频成语/词语辨析、文化常识(新课标重点)。
- 阅读重思路: 回顾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的答题模板和核心术语(如论证方法、结构作用、表现手法、情感主旨)。重点看近期错题,反思答题角度是否精准、表述是否规范。
- 作文备粮仓: 整理打磨好的1-2篇不同主题(如家国情怀、科技创新、文化传承、青年担当、生态文明)的范文或核心段落,熟记经典论据、名人名言。审题立意训练可看题纲,快速构思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 手感保持: 每天做几道语言文字应用小题(成语、病句、补写句子等),写一小段作文提纲或200字左右的微写作,保持语感。
2. 数学:固根基、明思路、练规范
- 核心概念与公式: 系统梳理核心公式、定理、性质及其适用条件(如三角函数恒等式、导数应用、立体几何定理、数列通项求和)。重点回顾易混淆概念(如充分必要、概率模型)。
- 典型题型与通法: 集中回顾高考常考、易错题型(如函数零点、解三角形、圆锥曲线定点定值、导数综合应用、概率统计应用)的通用解题思路和步骤。重做错题本中的经典题,关注思路突破点。
- 运算与规范: 考前可做少量基础题(选择填空前几题)保持计算手感。再次强调书写规范:步骤清晰、逻辑严谨、关键步骤不跳跃、卷面整洁。
- 策略回顾: 明确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通常按顺序或先易后难),选择题/填空题的时间控制(平均每题3-5分钟),解答题的大致耗时分配(如每题10-15分钟)。
3. 英语:保温词汇、强化阅读、打磨作文
- 词汇保温: 快速过一遍考纲高频词汇(尤其动词短语、一词多义、熟词生义)和核心语法点(时态语态、非谓语、三大从句、虚拟语气)。重点看易混淆词和写作常用词。
- 阅读完形: 每天保持1-2篇阅读(或1篇完形)训练量,重在维持语感和速度。回顾主旨题、细节题、推断题、词义猜测题的解题技巧。完形填空注意上下文逻辑和固定搭配。
- 写作精进: 再熟悉应用文(书信、邮件、通知、发言稿等)的格式模板和常用表达。复习图表作文、议论文的常用结构(三段式:引言、主体、结尾)和高级句式(从句、非谓语、倒装、强调句)。熟记几组“闪光词句”。
- 听力预热: 考前2-3天可听1-2套往年高考听力真题或模拟题,熟悉语音语速,进入状态。
二、心理赋能:积极暗示,从容上阵
1. 认知重构:化压力为动力
- 正视压力: 理解高考压力是普遍且正常的,将其视为对自身努力的一次检验,而非决定命运的“终审判决”。积极心理学提倡将“我害怕失败”转化为“我期待展示所学”。
- 降低期待,聚焦过程: 将目标从“必须考多少分/上某大学”调整为“发挥出当前最佳水平”。高考本质是“有限知识在特定情境下的最优呈现”,专注于把会做的题都做对、过程写完整就是成功。
2. 身心放松技术:随时可用的“稳定器”
-
即时放松法:
- 深呼吸法(4-7-8): 闭眼,用鼻子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缓慢用嘴呼气8秒。重复3-5次。
- 感官着陆法(5-4-3-2-1): 快速识别并说出:5件你能看到的物体,4种你能触摸到的感觉,3种你能听到的声音,2种你能闻到的气味,1种你能品尝的味道(或深呼吸一次)。将注意力拉回当下。
- 身体放松法: 睡前或感到紧绷时,平躺或坐直,依次绷紧再彻底放松脚趾、小腿、大腿、腹部、手臂、肩膀、面部肌肉群(如握紧拳头然后松开),体验紧张与放松的对比。
3. 积极自我对话与视觉化想象
- 创造“积极口头禅”: 如“我准备充分,我能行”、“冷静下来,答案自然来”、“专注当下这一题”、“深呼吸,慢慢来”。考场上可默念。
- 成功场景预演: 每天花几分钟闭眼想象自己自信、从容步入考场,顺利解答试题,考后感到满意的场景(越具体越好)。这种“心理彩排”能增强自信,降低陌生感带来的恐惧。
三、健康为本:吃好睡好,精力充沛
1. 科学睡眠:保证质量,拒绝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