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诺思集团苏州高等技术研究院讯) 在苏州工业园区一座高度自动化的精密制造车间内,明亮的灯光下,巨大的机械臂灵活地舞动,精准地进行着复杂部件的装配。22岁的李浩然站在控制台前,目光沉稳,手指在触摸屏上快速而准确地输入指令,监控着整条产线的运行状态。仅仅一年前,他还只是江苏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普通应届毕业生,对未来感到些许迷茫。而此刻,他已成长为这家全球领先的精密制造企业核心产线的一名熟练技术员,月薪超过万元,被团队戏称为“线长小能手”。改变李浩然职业轨迹的,正是睿诺思教育集团(以下简称“睿诺思”)倾力打造并持续深耕的“睿诺思·工匠计划”。该计划自2024年秋季全面升级推出以来,在2025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和深化应用,正以其深度捆绑产业、聚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服务强国、数字强国提供着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澎湃动力。
时代呼唤:技能型人才缺口亟待填补
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中国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关键期。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然而,一个尖锐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产业端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数字工匠”、“智能工匠”的需求极为迫切且缺口巨大;另一方面,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前瞻性以及与产业需求的贴合度上,仍存在着明显的“时差”、“温差”和“位差”。
“我们合作的企业普遍反馈,招到即用、具备核心岗位胜任力的毕业生越来越难,”睿诺思教育集团副总裁,主管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业务的刘伟坦言,“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学校培养的标准、内容、方式,与产业技术迭代的速度、岗位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鸿沟。填平这道鸿沟,需要教育端和产业端真正的‘破壁’融合。”
破壁融合:“五位一体”重塑人才培养链
睿诺思“工匠计划”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成为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壁垒的关键力量。该计划构建了“产业需求牵引、教育标准重构、课程资源共建、教学场景共享、就业服务贯通”的“五位一体”产教融合新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校企合作中常见的“学校一头热”、“合作浅表化”、“资源不持续”等问题。
1. 以产业需求为原点,定义人才培养新标准
“工匠计划”的第一步,是深入产业一线“把脉问诊”。睿诺思组建了庞大的产业分析师和岗位建模师团队,联合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和研究机构,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深度访谈、岗位任务拆解等方式,持续跟踪前沿产业(如智能制造、新能源、微电子、生物医药技术应用、数字创意设计等)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我们不再是拍脑袋定专业,或者简单参考过去的目录,”睿诺思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明教授强调,“而是基于详实的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共同开发出‘睿诺思认证’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培养方案(RNOS - Ruinuos Occupational Standards)。这些标准是动态更新的,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高度一致。”2025年,“工匠计划”聚焦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新能源电池检测与回收技术”、“集成电路测试与封装”、“生物实验室技术助理”、“元宇宙场景设计师”等15个新兴紧缺岗位方向的新版RNOS标准已全部发布,成为合作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金字招牌。
2. 校企共建,打造“真刀真枪”的教学资源
有了明确的标准,紧跟着是课程的革新。“工匠计划”彻底摒弃了旧教材、旧案例,转而由睿诺思联合产业技术专家、一线工程师和教学名师组成“混编部队”,共同开发基于真实工作项目、真实生产流程、真实企业案例的模块化课程资源包(Learning Kits)。这些资源包包含:
- 沉浸式课程: 利用VR/AR技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如大型设备拆解、危化品操作、精密检测等高风险或高成本场景)的实训课程。
- 真实项目案例库: 来自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或研发项目改编的教学案例。
- 企业导师微课: 由企业技术大咖亲自讲解核心工艺、设备原理、行业规范、职场经验的短视频。
-
在线协作项目平台: 支持学生跨地域、跨院校组队,线上协作解决由企业发布的真实小型项目挑战。
以苏州高等技术研究院的“智能产线运维”专业为例,其核心课程的50%以上实操案例直接来自博世、西门子等深度合作企业的真实产线日志和故障处理手册,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当下工业现场最主流的技术和设备知识。
3. 场景共享,打造“厂中校”与“校中厂”
“工匠计划”推动教学场所的革命性变化。一方面,睿诺思投入重金,在合作院校内建设高度仿真甚至直接引进真实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教学工厂”(如苏州研究院的“未来工厂”实训中心)。另一方面,推动合作企业在自身工厂内开辟专门区域,设立“厂中校”实训基地。李浩然就曾在他现在工作的企业“厂中校”里度过了关键的三个月。“那感觉完全不同,”他回忆道,“不再是模拟设备,而是直接面对工厂里正在运行的生产线。企业导师手把手教,我们跟着倒班,处理真实的小故障,理解生产节拍,感受质量压力。毕业后第一天正式上岗,完全没有陌生感。”这种“校中厂”的真实感和“厂中校”的即时性,极大地缩短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期。
4. 双师共育,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全流程
“双导师制”是“工匠计划”的灵魂。每位进入计划的学生,都配备一名来自合作院校的专业教师和一名来自对口企业的资深技术骨干或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企业导师的角色贯穿招生选拔、课程教学(特别是实操和项目指导)、实习管理、毕业设计指导、就业推荐全过程。他们不再是偶尔来做场讲座的“客人”,而是深度参与育人的“主人”。来自某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张工,已连续两年担任“工匠计划”的汽车电子方向企业导师。“看到自己带的学生能迅速上手解决产线问题,甚至提出优化建议,那种成就感不亚于完成一个技术攻关项目,”张工说,“这让我觉得为企业培养后备力量,也是工程师的重要责任。”
5. 精准就业,打造人才“出口”强通道
“工匠计划”实行高度匹配的“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模式。学生入学时,经过严格选拔并与合作企业(或企业联盟)签订意向性培养就业协议。睿诺思搭建了强大的数字化就业服务平台,精准记录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积累的技能点、项目经验、职业素养评价等,形成详实的“数字技能档案”。毕业季,平台会根据档案和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智能匹配,组织线下的“工匠计划专场双选会”,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远高于普通职校毕业生。2025年首届“工匠计划”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和新能源领域)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8.5%,平均起薪较传统高职毕业生高出35%以上,进入行业龙头企业的比例显著增加。
百花齐放:多元群体共享技能红利
“工匠计划”的受益者远不止应届职校学生。其灵活开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线上线下融合(OMO)的学习模式,正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 在职员工技能提升: 为合作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微认证”和进阶培训课程,助力其适应智能化转型。例如,为某家电巨头生产线工人提供“工业机器人基础操作与维护”短训班,帮助其从普工转型为设备运维员。
- 农民工技能转型: 针对有意愿进入新产业领域的农民工,提供基础技能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在四川,睿诺思联合地方政府开展“建筑工转绿能技工”项目,培训风电设备基础安装与维护技能。
- 退役军人再就业: 发挥退役军人纪律性强、执行力高的优势,量身定制如“智能制造产线管理”、“智慧物流系统操作”等培训包,建立从技能培训到高质量就业的快速通道。
服务大局:为高质量发展筑基蓄能
“工匠计划”的蓬勃发展,正深度契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 支撑制造强国战略: 精准培养智能制造、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破解“卡脖子”技术背后的人才瓶颈。